之前提到蔣經國在上任後三個月推出《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》,這個政策共計有九大措施,其中一樣就是廢除肥料換穀制度,而這個措施的提議人,就是剛升任政務委員,被號稱最年輕的閣員的李登輝。
廢除肥料換穀制度也成為人民提到李登輝在農業上的貢獻中,最津津樂道的一樣,也因為當初推動農業改革的成功,他在1978年改派台北市長。
肥料換穀政策到底對農民產生什麼影響?民國39年正式推動了肥料換穀制度,當初的化學肥料是政府的獨佔事業,你想要取得肥料只能跟政府買,1949年政府剛推動的時候1公斤的稻穀只能換1.5公斤的硫銨,官規的兌換比例還越來越低,後來還1公斤稻穀只能換1.18公斤的硫銨。
但實際上化肥當然不值這些稻穀的錢,而且還產生了定錨效應使糧價壓低,造成對於稻農的剝削,也埋下了日後相關農業福利補償的遠因。
那個年代還沒有公糧收購制度,肥料換穀就成為政府取得稻米的方式之一,政府取得便宜的稻米之後,再外銷換取外匯。
蔣經國上任之後在李登輝的建議之下就廢除了肥料換穀制度,政府儲備的糧食當然就下降了,肥料換穀廢除一年後,1973年就發生了石油危機,發生了台灣稻米存量不足,需要緊急跟泰國進口的情況。
當初就有人提出恢復肥料換穀的制度,但蔣經國覺得這種制度是對農民不好的制度,不能恢復這種制度,但是國家又有稻米的儲備需求怎麼辦?
所以在1974年提撥30億成立糧食平準基金,開始辦理稻穀報價收購,而過去因為肥料換穀剝削農民,因此稻穀保價收購就要嚷農民獲利,因此規定收購價為生產成本加2成利潤,而且是無限量收購,保證農民種稻穩賺錢,一推出之後大受好評,深得稻農支持,公糧收購量從1974年18.7萬噸,經過兩年1976年達到72.9萬噸,三年成長4倍。
無限量高價收購的結果導致公糧過多、政府補貼過多,所以1977年馬上大調整改成一公頃970公斤的計劃收購,當然造成農民大反彈,1978年只好增加輔導收購,1期作850公斤,2期作500公斤,稻米收購政策從此定型,將近20年的時間沒有更改。
即使是李登輝執政之後,也沒有農業大量社會福利化的問題,他任內的老農津貼一年也只有40多億的支出,但後面繼任者不斷的加碼才造成今天的慘況,他沒有虧對一個專業的農經學者的身分。
但他卸任之後,從2003年開始,每四年都隨著選舉調漲一次,導致公糧爆倉,政府支出上百億辦理相關業務,過去20年的時間農委會相關福利補貼的預算跟比例越來越高。